学校建筑改造如何适应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学校的文化魅力

万全
2024-10-10

一、      教育有哪些新模式新理念?

二、      学校建筑和空间需要改造吗?

三、      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建筑如何改造?

四、      什么是学校文化?

五、      学校文化装饰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如何?

六、      学校建筑改造如何体现学校文化?

学校教育新模式新理念

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是现代教育之父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学校的愿景。他是教育改革的先驱。校园建筑改造自然应该到他那里去取取经。一百年前,他就提出了“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理论,希望改变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这种儿童中心主义把教育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是符合儿童天性并能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当代,频频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恶性事件有蔓延和低龄化的趋势。也从反面印证了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正确性。新三中心论包含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论和学校即社会等等论断。当代提出的五育并举、非正式多元学习、探究和实践式学习理念,每一个都契合上述论断并和教育建筑、空间的改造目标紧密相关。归纳起来,教育就有以人为本的主体理念,因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人被公平对待。还有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新学习模式理念。有观点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这其实是关乎学习主动性的思想大转变。因为教育确实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没有学校课程可以保证几十年不落后。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永远存在更新和迭代。人们的认知在增长,需求也在变化。落实这些理念则有了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依据这一标准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是开放的、丰富的、可选择的,教育空间的形态则是泛在而无边界的、多场景多形式、家一般舒适温馨的。

学校建筑和空间改造的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的20年,我国建设的学校不计其数。但鉴于同步时代的快速建造带来的系统草率和委托方、建筑师的认知局限,这些学校普遍功能单一、形式刻板,更不存在有特色的文化属性。而从工程使用年限来讲,很多学校已经到了急需翻新的阶段。随着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等新课程标准的深化落实和双减政策的实行,非课本教育、跨学科学习、实践育人和各类社团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活动空间。按旧观念旧规范设计的的学校建筑已无法支撑教育新观念新模式的推行。建于1996年的温州龙霞小学,墙砖脱落、门窗破损。基本的使用安全都成了问题。而且校舍建筑形象不具有基于学生视角的低龄趣味和特征,也缺乏时代感和艺术性。学校非常希望拥有一座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诗意的叙事性校舍建筑。创建于解放前的厦门翔安区九溪小学目前仅有两座教学建筑,教学楼为坡顶燕尾脊仿中式,综合楼为现代风格建筑。建筑风格不同,但色调统一,均为符合当地风貌的砖红色。需要在现有用地上扩招18个班的学生。规模扩大后,还需要根据现行学校配置标准配置各类专业教室、体育场地等设施空间。投入使用20年的的温州市省属重点瓯海中学校舍建筑形象与其教育地位不匹配。学校环境硬件与软件建设滞后,校园环境空间打造新意不足,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中性而低调的建筑外观已很陈旧,建筑墙体多处开裂、污损,建筑辨识度低,城市界面形象不佳。校园景观缺少人性化设施,没有文化味。学校亟需进行系统的环境改造和教育空间拓展、提升。以上均为笔者主持的学校改造项目,它们各有各的情况和问题,但改造的诉求都十分紧迫和强烈。学校需要多样的学习体验空间、贴合不同学生兴趣的个性化的课程配置和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创意性甚至艺术性的场所环境。这些场所还应该设置学生作品展示区域,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和互相学习,这是教育过程里激励学生的重要一环。

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建筑如何改造

我们应该明白,学校改造存在工程和文化两个方面。因为建筑和空间就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属性和表现。探讨工程的可行性和文化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的。稍早建设的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室不足的情况,如果可能、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对现有校舍进行功能分区的重新规划和空间改造梳理。灵活的空间布局,创新的教学设施,鼓励自我成长、交流合作的舒适环境等都是适应新教育模式的改造方面。比如满足隔音要求的灵活隔断可以改变教室空间尺寸,适应小组学习和走班大课的不同教学模式。智能白板,VR设备则可以支持新型交互体验式课程的实施。拥有良好采光、通风条件,优雅舒服色调,舒适完善的家具设施和特别但开放氛围的空间是学校受欢迎的交流互动场所。在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交流、互动和共享的合作态度。

对建筑外观的改造则可以提高其美观程度和识别度。包括建筑的色彩、外墙材料、增加新的设计元素甚至形态造型。使建筑能够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或者能够符合时代特征和审美倾向。有的学校历史悠久,建筑特征鲜明,可能就需要结构加固、修复和保留其历史风貌,悠久的教育历史本就是学校一笔不可替代的财富。我们还可以对校舍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进行改造,改善建筑的坏境品质,提高舒适度、拓展文化教育意义。对于校园交通的疏导和停车场区的优化也是对校园建筑环境的实在提升。另外有些学校还可以对建筑进行节能和智能化改造。比如更换节能窗户,安装太阳能和智能照明系统。这些改造可以改善校舍建筑的隔热、保温、通风和照明性能,更为节能减排。而且这些设施本身对学生就具有示范作用。向学生推广环保意识和行为是当代学校教育亟需要做的事,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开始进行。

学校文化定义

既然是谈建筑改造如何体现学校文化,就必须了解什么是学校文化,特别要使校方和设计方对学校文化的定义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有成功改造的可能。学校文化也可叫做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反映了学校的特色、风格和氛围,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做用。比如尊重和包容的文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彼此尊重和理解。合作和团队精神文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创新和探索的文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学校文化可以浓缩为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等形式,成为明确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内容。虽然时代在变,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方式,社会和人们的相处模式都在改变。但这些言简意赅的学校文化内容可以使师生在多元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些较模糊有争论的问题时得到方向。而办学历程、师资传承和课程体系等内容则是另一部分学校文化内容,它们使每所学校有了显著的特点或者优势。这些学校文化是学校具有竞争力的精神内核。

学校文化装饰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从我们接触的学校建设来看,许多校园文化还流于形式和表面,表现形式低幼刻板。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国古典文化讲究意境、含蓄而形神兼备。中国园林则师法自然、充满哲思和诗意。明式家具又和谐、典雅、精细、实用。更别说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所达到的的文化极致。当代的校园文化理应具有更高尚的格调表现。因为学校承载着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未来。目前,对于学校文化营造方式存在的偏差,也源于广大教师甲方和设计师乙方对于文化的认知和表达存在差异。当然、对于低龄段学校,我们在宣传和体现学校文化的时候需要采用较为简明易懂的手法,但不意味着文化可以被简单化的理解或者套路化的对待。校舍建筑文化性是体现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何在建筑空间里创造心灵空间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建设的研究,可以发现学校文化朝着更为开放多元、艺术化并贴合社会生活,务实有用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学校建筑改造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校文化

根据不同的校园状况,改造可分为多种程度。建筑的形式、风格和色调等都具有对校园整体风貌支配作用和文化影响。通过几个学校建筑改造的实例,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建筑体现学校文化的规律。

在龙霞小学的改造中,我们和校方达成共识,设计要基于小学生的视角和审美。我们将经典的建筑三段式立面结构活用为“云、屋、天”。像素化拼贴的金属表皮包裹着底层部分、光亮闪烁,神似飘逸而变幻的云朵;中间部分红色的挑檐构造勾勒出连绵的小屋轮廓;作为背景的天青色上层建筑简约低调,采用极简主义的手法剔除一切装饰,与广袤的天际融为一体。通过改造,建筑变得色彩鲜艳(但不艳俗),形态丰富(具有故事性),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建筑的叙事化改造是在传承着当地寄情“山水诗”的千年塘河文化。我们希望诗意的建筑创造出文人意境,雅逸的书院氛围培养出优秀的学童。

在厦门九溪小学的改扩建方案中,我们运用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构建手法,使扩建部分与原教学楼有机组合形成庭院,这样不但解决了大量教室的面积扩充,空间也有了层次,入校动线有了节奏,而且跌落的屋顶形成了多处有趣的空中运动场地。面向干道的学校形象得以塑造,连续的庭院空间也使校园在较为荒野的区域获得了安定、宁静的学习环境。学校空间和功能在改造后得到了极大扩充,而新旧建筑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互补和对比是和谐的。旧建筑和闽南建筑的燕尾脊细部、红砖色调都得以保留。递进的庭院有机联系着新旧建筑,校园呈现出多元、有规模、丰富层次和历史感。改造后的校园建筑体现着对历史和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温州瓯海中学的改造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学校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四面环水,空间独立而植被丰富。但是校舍陈旧,建筑立面材料脱落开裂,屋顶有渗漏。广场、干道和景观年久失修、缺少文化属性。我们的办法是在构建校园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各个部分进行梳理和改造。而这种场所应该兼顾当代形式和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用可控的工艺手法实现具有表现力和质感的界面效果。我们希望通过风格化的改造构建具有显著标志感、卓尔不群的瓯中形象。在实现先进而具有未来感建筑形象的同时体现学校高雅的学院风范。通过有效的改造捏合松散的建筑、建立强烈的秩序感和明确的功能分区,同时有机联系室内外界面、拓展交流空间、实现泛在化学习。由学校标志和教育性质生发的“风帆航船”是主楼的设计元素,它契合瓯海中学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学校教书育人、积极向上的风貌和对学生的殷切期许。

这几个例子反映出,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校文化和建筑环境现状进行改造或提升。强调、翻新、改造、提升,手法不同,设计元素各异。特别是对人文元素的挖掘和文化遗存、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显得尤为关键。人们提起北大就想到未名湖,提起清华就想到那座清华园牌楼。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和斯坦福大学绵延的红屋顶、拱廊和钟塔也都是极好的文化特征。只有经过仔细研究、精准策划,经过建筑翻新、功能扩充和整体统筹改造的学校建筑才能满足教育模式的新发展,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涵深邃、恒久弥新的校园文化。


分享